白瓷碗里,奶白色的羊汤氤氲着热气,粉嫩嫩的羊肉片肥瘦相间,层层叠叠,如缥缈烟波里的“蓬莱仙山”,蒸腾着浓浓的香味。几叶香菜、几星葱花点缀其间,像翡翠的小船,招引着食客的味觉靠岸。寒冬时节,一口下肚,整个人都舒展开来。
单县羊肉汤,沸腾的年味。摄影/李浩
青瓷盆中,清澈的羊汤浮着点点油花,厚厚的羊肉片码放其中,瘦肉细嫩软烂,肥肉晶莹剔透,仿佛一座“肉假山”立在这小小的“汤泉”之上。滴几滴红彤彤的辣椒油,和青葱香菜相映成趣,红得热烈,绿得清新,冬日里喝上一口,烦恼也随热气扩散出去。
滕州羊肉汤,“清汤派”也有浓情。摄影/孙媛
陶碗里,刚盛出的羊汤还微微沸着,大块的羊肉浮泛其间,喧腾而热闹。炖的软烂的白菜如玉石般滑润,透明的粉条缠绕着肉与菜,诉说着味道的羁绊。嗞上辣椒油怦然作响,米醋还未及将乳白的汤汁染色,稍一搅拌,激发出来的香味宛如分子冲锋,直入鼻腔。
山东家常羊肉汤,喧腾热闹的团圆味。摄影/穿着高跟鞋扫大街
以上三个场景,分别是单县羊肉汤、滕州羊肉汤,以及山东家常羊肉汤,带给我们的味觉与视觉体验。在山东,吃羊有无数种打开方式,仅羊汤流派就有几十种。山东人吃羊的历史,更是横跨数千年。齐鲁大地平坦广阔,风物民情十里不同,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羊,一部山东人吃羊的历史,就是一部山东羊地图。
食羊之于山东,是徜徉在历史画卷里的文化拾遗;是游走于齐鲁大地上的风物写真;是蒸腾着烟火气息的浓浓亲情希冀;是“为生活加把劲”的健康理念追求;是团圆中国年的美好生活愿景。
看了山东羊的前世今生,你就知道山东人有多爱吃羊!
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年初一,是在浓浓的羊味中度过的。每年这一天,鲁国国君都要带着一只羊到祖庙祭祀(古称“饩羊”),再和群臣开个“年终总结大会”。
到了鲁定公时,祭祀和“年会”都取消了,孔子的“MBA”学生子贡从商业角度考虑,饩羊干脆也取消算了,孔子却连连摇头:“尔爱其羊,吾爱其礼。”
一只小小的羊,在孔子那里,成为了周礼的象征,绝对不能省!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记载了孔子的年龄,数据显示,孔子的生肖也是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