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几位老人写过回忆录后,巴一(化名)深切感受到了“活着”这个词语的力量,正如余华所说,“这种力量在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此之前,巴一是一名运营,因为热爱写作,她转型成一位自由撰稿人,并在在今年五月辞去工作。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是她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像巴一这样热爱写作的年轻人不少,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这潜藏的需求,在社交网络、线下集市以及养老行业中寻找希望被书写的老人们。与他们聊天、梳理他们的回忆、写下他们一生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片蓝海,代写回忆录成了“银发经济”里的一条新赛道,是一次面向老年人的情绪价值消费。一本回忆录有时是儿孙送给长辈的礼物,有时也是老人希望留给子女的一点念想。对一些老人来说,仅仅是向一个年轻人回忆自己的一生,就是种安慰和释放。

这也是同属于写作者和老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在那广阔又琐碎的记忆之海里,年轻人与祖辈相遇,试着寻找老人们那早已模糊不清的小小“自我”。

在回忆录里,老人们延续着过去的生活

在湖北农村一个自建房的客厅,青梅(化名)看到对面的那位老年女性沉默着、独自陷入了记忆里。

老人正在回忆自己的婚礼。等她想好了开始说,青梅发现,那遥远的属于少女的娇羞重新在她皱纹间漾出来。

老人着重描述了一件衣服,那是她结婚时姑姑亲手给她缝的嫁衣:大红色、龙凤褂,用金线绣上了龙和凤的图案。“它好艳”,老人说,“我从没穿过这么艳的衣服。”那一年,她刚满二十,要与经人介绍认识的男人结婚,两人还不太熟。但此后,他们共度了一生,有了子女和第三代。

青梅采访这位老人时,她的孙女也坐在一旁,听奶奶讲起这段她从未听过的故事。正是她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了青梅,希望将这部回忆录作为礼物送给奶奶。采访结束后,青梅用第一人称写下了这位老人的回忆录。

老人们大多愿意倾诉。老年学的持续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人生延续的一部分,比起进入新的生活状态,老年人更倾向于延续过去的生活。回忆录便是这样一部时光机,帮助老人在情感上延续曾经的生活,从中获得慰藉。

从2023年初开始,青梅已经为多位老人写完人生的回忆录。一部五六万字的回忆录,从前期沟通、采访、成稿、装订成册,花上她两个月工夫,收入二到五万元不等。

这是个诱人的数字。进入2024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中有教师、白领、从事写作的自由职业者,以及逃离互联网“牛马”生活的打工人。

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