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课程要个性化、要有针对性。
老师说:学生要有主动性,要敢于“自我暴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真的水。”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评价。
“没什么期待,我们都把这门课当水课上。”广东某外贸大学税收学专业的王同学评价道。
据王同学描述,她所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由学院辅导员开设,只有四节。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开卷考试拿成绩,互相不“耽误”。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2011年,广东商学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曾针对广东12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因课程内容缺乏集中度和系统性,学生反映收效不大,有5%的学生甚至认为什么都没学到。十三年后,情况可能仍不乐观。就我们采访到的十一位同学(来自江苏、北京、湖北、广东、湖南7所高校)来看,大多数同学依然表示,这门课对他们帮助不大,甚至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当被问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否有必要开设时,几乎所有受访同学的回答都是“有必要”。
就业指导课,到底教什么?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17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程,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侧重点都有所差异。
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涵盖了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就业形势、行业分析以及经验分享等内容,实践部分则包括简历撰写和模拟面试等。最终课程评分主要通过课堂出勤、小组汇报、论文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来确定。
*数据来源:陈静.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基于广东12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06).
但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有着不小的差别。
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朱同学所上的“社会变迁与大学生就业类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选课,课程既涉及就业市场分析等理论化的内容,也包括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简历撰写等具有实操性的内容。老师在课程实践中会通过游戏或实验来调动同学们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朱同学认为,这样的上课方式和内容是“能够广泛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另一位大三学生小美则表示自己所上的是由学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相关的实操性内容。“老师只让我们自己做简历,根本不跟我们讲技巧,就是一个单纯的输出。”她直言:“可以说一点收获都没有。”
武汉某大学水文水资源碳中和专业的彭同学则认为这类课程内容对自己职业规划毫无帮助,他评价课程上的理论是“大而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