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许多书的腰封消失了。作为日本舶来品,腰封一度是图书自我营销的黄金搭档,但也遭受到大量读者的诟病。很多网友甚至在豆瓣组建了“恨腰封”小组,控诉这玩意儿文案浮华、质量松垮、实属鸡肋。
除去腰封外,往年热门的图书线下签售会也陆续停办。实体书店带着一代人的情怀与回忆渐次消亡,见证着图书业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形态变迁。本质上,这是传统货架时代向线上新媒体迁移的结果。流变的不止图书业,或许还有更多。
腰封消失了
近日,读者阿茂做了一项调查:走进书店,盘点最显眼的400本图书,数出其中带腰封的数量。
最终,阿茂在北京一家书店里,数出了128本仍然带腰封的图书,占比32%。单就这个数据而言,仍然不是小数目,但趋势更重要。阿茂是书店常客,记得好几年前,腰封基本是图书的标配,配置率可超70%。现在,腰封肉眼可见地变少了,由中信、三联等出品的图书,带腰封的更是只剩个位数。
阿茂又打开当当网,查看线上新书榜。趋势更为明显,榜单前50名图书中,带有腰封的只有5本,占比低至10%。
这似乎是图书业的一场胜利,因为不少大众读者苦腰封久矣。曾有一段关于腰封的离谱故事广为流传:一名知名作家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许多书的腰封推荐语中,他本人却毫不知情,于是他向出版社打电话抗议,却被告知“与您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我们是找另一个人推荐的”。
也有读者发现,太宰治的一本书《女生徒》腰封上,竟然出现了鲁迅与高尔基的推荐语。《女生徒》是太宰治1939年写出的作品,而鲁迅与高尔基均于1936年离世,别说不可能读过这本书,他们俩儿甚至连是否认识太宰治都得打个问号。
如此啼笑皆非的事情,就这么印在了腰封上,更别说那些充满了“最”“史上第一”“必读”等夸张的极限词,以及并不美观的抢眼设计了。以至于腰封一度被称为“妖风”。
除去文案,作为实体物件,腰封也让人感到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它不仅会遮挡书籍原本的封面,读者买到书后,部分腰封会在翻书、合书时脱落乱窜,若不小心放置,还会留下折痕,逼死强迫症。有的腰封还是竖版设计,阅读时需要整个拆卸下来,拆下来后往往又很难装回去,更是对读者神经的极限挑战。
作为一个对市场变化嗅觉极为敏锐的出版企业,中信出版早在三四年前就率先施行“限腰令”——编辑不能自主决定是否为图书添加腰封,如果确实需要,需要单独走OA申请,拿到大领导的审批许可。
尽管这项规则,最初为大多数编辑所不解,但事实证明,这是一项大胆而正确的决策。中信出版预判了无腰封图书时代的来临,提前练兵做好了准备。
腰封消失后,将带来许多便捷:编辑不再费心在腰封上布满浮夸卖点,读者不再为它烦心,更环保也更省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