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击碎共识之后,传播还能到达我们内心吗?

2025-1-7 20:30 | 发布者: 水煮鱼 | 查看: 147 | 评论: 0

 

生成式AI的兴起,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而这种社会形态亟需重新回答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2024年6月,群玉山研究院联合腾讯研究院一道在南京大学拜访了胡翼青教授。胡翼青教授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和引进传播学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从传播学思想史角度看,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是最直接回答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内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与胡老师的对谈,厘清传播与社会、传播与共识的关系,以及商业传播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如果100年前,芝加哥学派是在现代社会/工业社会的逻辑中,研究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那么,当下,走出工业逻辑的数字逻辑中,我们应该如何以一种整体的视角跳出来看我们的社会,继而再探讨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以下为群玉山咨询研究院潘洪亮、腾讯研究院王焕超(提问方以下简称Q)与胡翼青教授的对谈全文。


Q:我们从芝加哥学派谈起。您之前一直关注芝加哥学派,在芝加哥学派的视阈里,如何看待“传播”这个概念?进一步说,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的认识,如何影响后世的传播理论?


胡翼青:今天看来,芝加哥学派的思想确实具有很强的原生性和理论繁殖力,所以,仅仅是在传播学的视野里,它哺育了20世纪60年代的媒介环境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往理性研究,哺育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以詹姆斯·凯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研究,甚至还哺育了今天北欧的媒介化社会理论。



媒介化理论尤其是深度媒介化理论自己也在寻找各种理论源头,比如说他们把自己看作埃利亚斯和吉登斯的“型构社会学”的后代,但事实上,他们的起点还是芝加哥学派,还是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在今天社会学与传播学发生关系的交织点上,基本上都有芝加哥学派的影子。

扫码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最新评论